【热门】说课稿范文合集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学院**级美术系学生子航,我的学号是:20xx1431X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原始人的创造》,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原始人的创造》来自于湘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欣赏中国与西方比较有代表的原始美术作品,以及了解这些作品
与原始人生活、观念的关系。这是一节综合课,课堂主要以原始时期美术作品欣赏为主,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次尝试探讨美术的起源。
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历史素养,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和历史观念,了解美术的演进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力
因此,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本课特点,我制订了两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原始人所创造的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塑的材质、色彩、图形、造型、实用功能等表面特征及作品的内涵。
2、通过原始美术作品的赏析,了解原始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成就,扩大学生
眼界,增加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教学重点:了解原始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品对原始人的生存的意义。
(4)教学难点:探讨艺术的起源。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说教法
新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本着这样的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① 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和图片的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
③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2、说学法
美术鉴赏课,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创新能力。因此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A、教具:多媒体、照片、
教学视频、
B、学具:笔记本、笔 、纸
(一)、 导入教学:
1、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绘
画出一个原始人壁画的纹样,提
问:同学们对老师在黑板上画的
图案是否熟悉?在哪里见过?
学生答:书本上,来自于“人
面鱼纹盆”的一个装饰,等
等?? 老师补充:人面鱼纹彩陶盆
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也就是一万多年前,(幽默的说:说不好也有可能是一万年前的今天我们的祖先制作了它)至于详细的介绍我们待会儿再讲
(二)、新课教学
1、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所有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本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播放一段讲述原始人生活状态的短片。
① 提出问题:(活动讨论) 原始人着装有何特点以及分析它们身上的装饰品有哪些? ②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指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美术作品。 ③:提出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开始使用火这时候出现了哪些作品?
引出新石器时代原始美术作品陶器、玉器,雕像绘画 (石壁上)。
④: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同学见过的陶器,有白的、清的。那现在我们来看看原始时期的彩陶有那些特征?
2、展示图片《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它的外形 、图案有何特点?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分析;之后总结彩陶纹饰特征 。
3、展示图片《玉龙》《玉琮》(cong)
提出问题: 最早的玉器有什么用途?
根据学生的回答, 教师从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4、展示图片:《威伦道夫的维纳斯(雕塑奥地利 )》
教师从这作品的表现方法(造型、色彩、图案装饰)及作品的内涵等方面来欣赏、讲解、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作品欣赏情景,学生积极欣赏、分析作品, 感受作品中不同形式的美感。
(三)、对活动以及课程进行总结
课堂小结:并指出重、难点,回顾这堂课所学内容。归纳原始艺术取得辉煌成就,
(四)、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原始美术作品,思考:原始美术起源于劳动,还是起源于巫术?同时推荐各位同学放假回家可以陪父母或者朋友去电影院看看正在热映的《疯狂原始人》
说课稿 篇2在中学数学的新课程中,导数单元作为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重要的衔接点,显得格外引人瞩目。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丰富了对函数等问题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近几年高考数学的一大热点。另外,导数又具有很强的知识交汇功能,以其为载体的问题情景很多,给师生在复习内容和方法上的选择带来困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三师生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复习,复习的重点落在何处?显得至关重要。
1、 教材分析与考点分析
在教材中,导数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一方面它是沟通初、高等数学知识的重要衔接点,渗透和加强了对学生由有限到无限的辩证思想的教育,突破了许多初等数学在思想和方法上的障碍,拓宽、优化和丰富了许多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知识交汇功能,可以联系多个章节内容,如常与函数、数列、三角、向量、不等式、解析几何等内容交叉渗透,并成为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从高考关于导数单元的考查情况来看,以下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1) 循序渐进:从总体上 ……此处隐藏6805个字……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3、讨论第6节
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自己试着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此时教师可以进行简短的小结,让学生认真体味本文通过写景营造的优美意境。
4、品味语言
借助图片形象直观地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储备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形成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肯定为主,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较快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
例如:
①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出示课件)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①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②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小结:(出示课件)
1、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在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1、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2、谈体会
明确问题答案后,让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品评作者在特殊境遇中表现出的高尚情操,谈自己学习的体会。再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体味作品的语言之妙,领会作者的情感之雅。
3、做练习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限时背诵第4段,并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布置作业
提出关于语言美的思考题,让同学课下欣赏,并写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这种作业类型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形成比较缜密的思维。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现代散文,通过反复诵读,把握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品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得到精神上的教益和愉悦,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附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优雅朦胧静美高洁—————————————巧用修辞
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叠字
花:零星点缀
开着的--袅娜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拟人
如明珠--洁白如星星--绿叶白花如美人--纤尘不染比喻
动态:花:花香,如歌声通感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塘上月色
月光:直写如流水(静静泻)
雾笼着轻纱的梦比喻
叶子和花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影:如名曲通感
荷塘四周(荷塘月色)
四面的树
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阴阴的树色烟雾
灯光渴睡人的眼比喻
联系现实------高贵品格
情--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又失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
文档为doc格式